春季养生
发表时间: 2023-03-02 15:27 点击次数:

一、 春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:

春天,是指从立春之日起,到立夏之日止,期间包括了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等六个节气。春季来临,生机蛊然,人体的生理机能为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也活跃起来。中医学认为春气通于肝,天人相应,故春季养生重在养肝,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疾病。肝主升发阳气,喜条达疏泄,恶抑郁。要想肝气顺应自然,首先必须重视精神调养,尽量使心情顺畅。如果思虑过度,日夜忧愁不解,则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,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,导致疾病的产生。例如,春季精神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。所以,春季尤应重视精神调摄,使心情舒畅,切忌愤然恼怒。按照中医理论,怒伤肝,故春季养生必须戒怒。

风为春季主气。春季多见风邪致病。风邪为病有内风、外风之别。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。且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等邪气多可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,如风寒、风热、风湿等,所以中医说“风为百病之长”,风邪实为外感疾病的先导。风为阳邪,其性开泄,具有升发,向上向外的特性。故风邪常伤人上部和肌表,而见出汗、恶风怕冷、头痛、面部浮肿等症状。同时风性善行数变,具有发病急,变化快,病位行走不定,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。如游走性关节疼痛;皮肤瘙痒,发无定处,此起彼伏;从现代医学来说,春天温暖多风,最适于细菌、病毒等繁殖传播,是呼吸道、神经系统传染病的高发季节,易发生流感肺炎、支气管炎、流脑、猩红热、腮腺炎等疾病。同时也是精神病和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,这与中医的认识是相同的。春天要特别注意防风御寒。根据初春天气乍寒乍暖日三变的特点, 衣服不可顿减,过早脱去冬衣,极易受寒伤肺,引发呼吸系统疾患。根据“春捂秋冻”的原则,一定 要随温的变化增减衣服,以适应春季气候多变的规律。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,避免传染。

二、春季的饮食调养

春季饮食宜多吃可生发阳气的食物,葱蒜韭菜是生发阳气的佳品,菠菜舒肝养血,都宜常吃。酸味入肝,为肝的本味,若春季已亢奋的肝再摄入过量的酸味,则造成肝气过旺,而肝属木,脾属土,木能克土,故肝旺伐脾就势必伤及脾脏。脾又与胃密切相关,故脾弱则妨碍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。甘味入脾,最宜补益脾气,脾健能使肝气不致太旺。故春季进补应如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所说: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”意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,这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,可多吃山药、红薯、大枣等性平味甘,养肝健脾的食物。

三、春季的运动锻炼

古人说春季要"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”,就是说晚 上睡觉可以稍晚些,早上要早起,进行适当的锻炼,认为运动可以生阳之气,可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,坚持体育锻炼,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,以舒展筋骨,畅通气血,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。春天阳气升发,风和日丽,树林、河水边的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,对人体很有利,人们应尽量多到这些地方去活动。春天,人们常会出现“春困”,表现为精神不振、困乏嗜睡,可以通过运动来予以消除,但不能贪睡,因为中医认为“久卧伤气”,久睡会造成新陈代谢迟缓,气血循环不畅,筋骨僵硬、脂肪积聚,吸收与运载氧的功能下降,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,遂致体质虚弱,病患滋生。